新闻动态

光影述抗战,首都大学生创意随手拍首批优秀短视频线下展映
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05:22    点击次数:166

9月29日下午,“光影述抗战,青春展京彩”——“传承抗战精神 激扬青春力量”首都大学生创意随手拍2025年首批优秀短视频线下展映活动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。本次活动于今年7月9日正式启动,由北京市委宣传部、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联合主办,新京报社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承办。

活动中,《卢沟桥的回响》《山河记得 我们记得》《抗战印记——焦庄户地道战》等首批12部优秀短视频作品现场展映。主办方还邀请了优秀短视频创作者上台分享创作心得、拍摄过程中的趣事及作品背后的故事。不少同学表示,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,将继承和弘扬红色文化、优秀传统文化,积极传递青春正能量,传承红色基因,勇担时代使命。

9月29日,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,首都大学生创意随手拍2025年首批优秀短视频线下展映活动举行。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

结合专业知识与科技,大学生拍摄注入巧思

9月29日,首都大学生创意随手拍首批12部优秀短视频进行线下展映。在作品中,大学生们注入巧思,结合专业知识与科技,让短视频里的故事更生动感人。

展开剩余69%

例如,视频《卢沟桥的回响》通过跨时空对话与历史细节还原,展现第一个血洒卢沟桥的地下党员革命烈士沈忠明的英雄事迹,拍摄手法精湛,情感真挚,兼具艺术价值与教育意义。视频《杨靖宇:铮铮铁骨 民族脊梁》则通过娓娓道来的讲述,刻画了杨靖宇将军的英雄形象。视频《烽火育兰》讲述了北舞学子编排舞蹈《铁道游击队》的故事,北舞学子以舞蹈这一极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,诠释了铁道游击队的不朽传奇。

在主创分享环节,来自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城规24-1班的张睿琪分享了自己的创作过程。她和团队完成的视频《铁肩辣手——乱世中的坚韧浮萍》以大学生走进京报馆的第一视角,讲述了在中华民族的觉醒年代,以邵飘萍为代表的京报人新闻救国的传奇历史。张睿琪介绍,在视频制作过程中,团队还运用AI技术对一些历史场景进行了还原。

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学生表示:“从志愿服务时的讲述者,再到视频里的传播者,我们把展厅里沉默的文物变成了可以流动的记忆,让抗战精神突破时空抵达更多年轻群体。我觉得这既是志愿服务的一种延伸,更是一次温暖的传承。”

短视频创作者上台分享创作心得、拍摄过程中的趣事及作品背后的故事。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

线下主题拍摄,用新视角讲述抗战故事

本次首都大学生创意随手拍短视频征集展示活动,作为2025年“‘京’彩文化 青春绽放”行动计划“红色行”系列活动的一部分,面向首都高校全体青年学生发出创意邀约,征集主题积极向上、题材新颖独特、风格活泼多样且充满新意的优秀短视频作品。

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铭记抗战历史、传承抗战精神成为时代赋予青年的重任。为此,活动特别要求参与征集的视频作品需紧扣“抗战”“爱国”“红色”“创意”四大主题,确保导向正确、主题鲜明、创意纷呈,能够触动观看者心灵,引发强烈情感共鸣。

自活动启幕以来,已成功举办两次线下主题拍摄。首都大学生们先后走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、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,深入挖掘抗战往事,以全新视角讲述抗战故事。

9月7日,首场线下主题拍摄活动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拉开帷幕。来自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的学生团队在讲解员的引导下,参观学习了《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——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》。

9月13日,第二次线下主题拍摄活动在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展开。来自中国音乐学院和北京城市学院的近40名大学生,踏入这条长达830米的地道遗址,亲身感受那段烽火岁月。活动中,北京城市学院的同学们发挥创意,以“00后”视角设计拍摄场景与角度;中国音乐学院思政部副教授李先灵则亲自带领并指导同学们,将音乐专业与思政知识结合进行拍摄。

创意随手拍活动仍可投稿,截至11月1日

据初步统计,目前已有来自10余所首都高校的百余名同学参与,佳作迭出,亮点纷呈。截至当前,本次展映活动已成功征集到96部作品。

发布于:北京市

上一篇:避险情绪推动下 国际金价与油价双双走强
下一篇:没有了